嘉秀英師姑 (Martha Anne Graf)

1896 -
拉让江最早行駛福音船的瑞士人, 古田縣宣教29年
卫理公会
China and Sarawak

嘉秀英师姑(Martha Anne Graf,也称为嘉马大)是瑞士人,1896年6月28日出生在瑞士东北圣加仑州的塔尔镇(Thal, Kt.St. Gallen)。在少女时期,她就立志成为一名宣教士,但母亲在她念完高中后就去世了,家乡的教会也未能支持她实现梦想。因此,十八岁那年,她前往人地生疏的美国装备自己,以便参与宣教的工作。

第二年(1915年)她十九岁时,进入了辛辛那提宣教训练学校(Cincinnati Missionary Training School)的夜间部就读,两年后成为正式学生,于1919年毕业。之后她进入辛辛那提大学一年;1920年-1922年,又前往俄亥俄州的卫斯理大学(Ohio Wesleyan University)深造两年。

中国,古田执教并任布道使

“嘉秀英”这中文名当然是到了中国后才取的,1922年10月29日,她被美以美会妇女海外布道会(Woman's foreign Missionary Society)差派至中国的美以美会福州年议会做宣教士,前后在中国宣教约29年。她学了两年语言之后,至1928年期间从事古田县教会的教育及妇女工作。她曾在古田毓馨初级女子中学 [1] 任校长并执教多年。

1928年至1929年她回美国述职,并在德鲁(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神学院进修。她再次回到中国后,于1929年至1936年期间,任职学校及乡区的福音工作。第二度返美述职则是在1936年至1937年期间,并到纽约协和神学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进修。1937年她又到了瑞士巴色与苏黎士大学进修,之后也到丹麦埃尔西诺(Helsingore) 的国际民族学校(International Folk School)进修。1938年2月至1944年6月期间,她出任古田布道使,这段时间正是日本侵华期间,她的生活陷入困境,几乎是逃难似地离开了中国。嘉师姑曾轻松地表示,逃离的时候路上都有日本军队驻守,她拿着手风琴一边弹奏, 一边唱赞美诗,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地越过,竟然没有人拦阻她。[2]

1945年第三度回国述期间,她到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神学院( Hartford Seminary, Connecticut)进修一学期,第二学期则是在底特律的帕尔默(Palmer) 学校,之后再次踏上工场。1947年2月至1951年1月,她续任古田布道使。由于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执政,驱逐所有宣教士出境,她也回到了美 国。1951年9月至1952年1月,她在纽约的一间圣经神学院进修。

 

诗巫,南方的天堂

1952年9月,嘉师姑再次离开美国前往亚洲,这次她被派到了诗巫。让她格外开心并意外的是,她在这个被称为“新福州”的小镇——诗巫,看到了多年失联的古田朋友。 嘉秀英师姑提及:“我不会忘记来砂拉越之前,在中国事奉所遭遇到的痛苦,因为那时候很多同工被逼离开,想到我们将各奔东西,以后再也见不到曾经在一起工作和生活的朋友了。今天来到了砂拉越诗巫,就如来到了「南方的天堂」,在这里我与那些失联的同事、朋友与会众再次相逢,这是何等大的喜乐。”[3]

这一年,嘉师姑被委派成为砂拉越临时年议会妇女布道部下属的基督徒妇女服务会 (Women's Society of Christan Service) 的工作者。这些工作包括:出外布道、家庭探访、开设识字班、促进妇女服务会以及在神学院任教等。嘉师姑与爱谦逊师姑(Elen Atkinson)及卫英法师姑(Katherine Winger)都是最早由美国妇女布道部派来砂拉越的女教士先驱。

一个女人与福音船

嘉师姑是第一位美国妇女布道部捐赠的“福音船”(摩多船)的使用者。身为布道使的她利用这艘船川行在拉让江的上下游,拜访了约52 个沿江设立的卫理教会,促进了妇女会的培育工作。有了这艘船,加速了她工作的进展,对砂拉越福音化有很大的帮助。

“一个女人与福音船”的消息传遍了拉让江流域,很多人想上船去体验一下,也有人或去医院,或去教堂,或去学校,都希望能够乘坐到这艘船。这艘船命名为“路易斯号”,船的长度为 27尺(9公尺),船上有一个小房间,有三个可以躺卧之处,一个小炉灶可以煮食。1952年,嘉师姑被按立为牧师。[4] 到1953年,该船不知何故损坏不能再使用。

她先后在砂拉越服侍约十年,于1953年的年会报告中提及,“论路途,在拉让区域多是水,所有道路都不稳固,木板路常会摇晃;泥土路则泥泞打滑。论夜宿有虱子和蚊虫之扰;有时只能睡在堂会的长椅上,或在学校的书桌上,或在地坪上,半夜也常常被婴儿的啼哭声吵醒。”

嘉师姑称:“虽然如此,我依然感激妇女服务会的职员及校长对我的善待,他们常送我鸡蛋、鸡和阿华田等各类补品。” 1953年她走访了38 处地方传福音,共讲道 220 次。每到一个地方就尽量鼓励会友,教他们唱诗歌,用新方法教导儿童,在家中或公众前祷告并为主作见证。由于她本身是“红毛人”,却能讲流利的福州话,因此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前来参加晚间聚会的人数尤其众多。[5]

为了帮助妇女会的成员更一步对圣经有所领悟并与上帝相亲,1953年嘉师姑特别印制了一千本以《路加福音》为主题的灵修手册。聚会时,她要求会众每周背诵一节经文,每月学唱一 首《普天颂赞》的诗歌(一年12首),每年查一本经卷。她说她无法忘记一位七十岁的老姐妹,口中只剩一颗牙齿,却能从头到尾背诵经文。[6]

1955年年会报告中提到,嘉师姑担心教友会像老底嘉教会一样,他们只注重发财,没有时间注重属灵生命的成长,自我满足,礼拜日不去教堂崇拜,而是到胡椒园工作或去橡胶园割胶。很多的教友是挂名的基督徒,他们尚未重生,也没有高尚的生活目标与服事教会的心,这种“不冷不热”现象是很危险的。

1957年,嘉师姑回美国述职度假,10月至12月在萨克雷米特( Sacrritt) 神学院进修,并到瑞士等地演说分享。1958年回到诗巫后,被委任为年会布道部干事。不过她在报告中提到,曾在一个地方作了九个月的牧师,当时在泗里街怀仁堂牧会。在牧者生涯中,她说要帮助家长设立家庭崇拜中心,就是要“使家庭基督化,带领全家子女到圣堂”,而不是每个礼拜派一个家庭代表来做礼拜。同时她也栽培“真正有基督的生命,并把基督作为生命中心”的信徒,提出义工训练班的建议。第二年(1958年),卫理道学院周苏藤推出义工训练工作,在五个堂会试行,并于后来不定期举行,嘉秀英师姑是其中的一个负责人。

1962年,嘉师姑退休回国。据诗巫道安堂刘长举弟兄称,嘉师姑会讲流利的古田话,这是由于过去她时常去道安堂探视妇女,工作后没船回诗巫,她就会在这些妇女的家中留宿所学到的。嘉师姑曾问他们教会有什么需要,刘长举的父亲刘兆泉说希望帮忙给礼拜堂买一个钟。 嘉师姑回去后,就在瑞士买了一个钟,结果阴差阳错地被送到了船溪美禄真仁堂,不过最后这钟还是送回了道安堂并使用至今。

据前任砂州卫理华人年会会长林忠海牧师及师母口述回忆,嘉师姑曾被派往民丹的曼光事奉。有一次上人家的茅厕时,木板不堪负重而塌下来,她整个人掉进粪桶里,满身肮髒。那个人家的茅厕底下除了一个大桶还有几个小桶, 她出来时又踩到其他的小桶。她还笑说,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桶,由于她体型太大而弄坏了这些小桶。

小结

嘉师姑是瑞士人,在美国唸神学,在中国古田县工作 29年,后又来到砂拉越的拉让江流域服侍了10年。她是妇女工作者,很注重家庭的灵性栽培。她曾表示,灵性肤浅是因为没有被教导,因此发起与神学院配合举办义工训练班的工作,栽培会友的灵命,增加属灵知识,加强与上帝与人的团契。

 

Notes

  1. ^ 古田毓馨初级中学创建于1898年。1808年在龙首山建新校舍,名毓馨女塾。1922年后改办初级中学,附设高级小学。后来改为高中女校。1943年合并超古学校,名为超毓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各教会学校合并成为今天的古田第一中学
  2. ^ Elizabeth Watson, Miss Graf of the Gospel Boat, World Outlook.
  3. ^ 嘉马太,布道部报告书,基督教卫理公会砂拉越临时年议会第二届年议会录,1953年12月2-6日,诗巫印务公司,页50-51.
  4. ^ The world Witness of Methodist Women: Fourteenth Annual Report of the Women Division of Christian Service of the Board of Mission and Church Extension of The Methodist Church, Reports June 1, 1952 – May 31, 1953, Officers June 1, 1953 – May 31, 1954.
  5. ^ 同注4.
  6. ^ 嘉秀英,个人布道报告,基督教卫理公会砂拉越临时年议会第三届年议会录,1954年11月24-28日,开明印务公司,页49-50.

© 2016 by SCAC. 本文源自《海外来砂拉越的宣教士: 留在犀乡的脚印》,经马来西亚基督教卫理公会砂拉越华人年议会许可转载。为求清晰简洁,略加编辑。[海外来砂拉越的宣教士:留在犀乡的脚印第一集和第二集由黄孟礼(暨主编)编著,倪可菁编辑,张燕如, 周凯哲,和张怡翻译。第二集译者为张燕如, 周凯哲,张怡,陈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