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禮士 (Rev Thomas A. Harris)

农业学家和布道者 砂拉越的黑人宣教士
卫理公会
Sarawak

来到砂拉越卫理 公会的二百多 位外国宣教士 中,海礼士牧师相信是唯一的黑人教士。他夫妇俩是于1948-1950年期间的十八个月内,被派往中国福建省的延平(现称“南平市“)卫理公会延平年议会为宣教士。后来因为中共执政,宣教士被逼离境,1951年6月10日他们转会至马来亚年议会并被委派来到砂拉越。十月左右,他夫妇来到加帛,从事农业与学校的工作。

海礼士牧师(Harris, Rey Thomas A,太太为 Harris, Mrs Jennis D)从佛罗里达州农业与机械大学(Florida Agricultural and Mechanical University 毕业,后在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 半工半读,在耶鲁大学念语文科;又在Harford 神学院受装备。因此他是一名受训的农业专家兼牧师。在还没去中国宣教之前,海礼士是佛州 Levy 郡的农业技术推广及乡村教育之官员(County Agent)。

创办农业试验场

海礼士到了砂拉越,主要工作地点是在加帛镇稍为上游 的南雅木庄(Nanga Mujong)的地方。1952年间,他在已有 一个堂会与学校的基础上,创办一个农业(稻类)试验场(后 改称为“指导所“),尝试一年两季种稻米,旨在设法使当地人民有持续不断的米粮供应。

在学校方面,也设有农业的知识与技术课程,并把学生分为许多组,每组分给一块土地以便种植菜蔬,供应寄宿生的伙食用途。海礼士的太太则负责训练学校老师的英语教授。海礼士也被委任为当地卫理学校的校长与督学。该农场引进纯种的猪种,还有美国新泽西的牛、南非的山羊品种,以改良社区家禽的品质。比如,有人购买一只母猪就附送一头小公猪,不过条件是母猪生育了第一代,须还回一头小母猪。同时也分配一些种子、肥料与杀虫鼠药等。

该农场亦负起卫生教育的工作,并于1955年8月成立一间诊疗所。最初由江深瑜护士主持,后来李碧珠护士继之。 除了固定地点,还设立流动医务工作队,到不同长屋巡访。1958年12月,完成的新诊所可容纳四、五个病床与护士的宿舍。海礼士认为农业是砂拉越重要的生计,超过97%的伊班人都是务农的,因此推动农业生产与训练是极为重要的

综合的宣教模式

在教会方面,1959年有一位本地传道亚伦培根,教会分配一艘小艇给他探访分佈在各河流的长屋时使用。与此同时,成立了妇女服务会、青年团契、成人班等组织,1960年建筑了新教堂与学校的校舍,全部费用一万七千七百元。

海礼士师母协助领导妇女及教导识字班与手工等,相当成功。另外也在学校负责教务工作。这种宣教模式其实包括了福音(堂会)、教育(学校)、医药(诊疗所)与农业的配合。海礼士教士在1958年,第七届年议会报告书中提及“ 我们觉得已在木庄区树立了一个平衡的基督徒工作计划之核心”。[1] 不过,他表示这还需要训练本地的专人来跟进 的工作。

1966年8月,海礼士教士第三回从美国述职返回砂拉越后,除了农场工作,他还与康恩德姑娘一起负责年会的教育部干事的职务(代替述职的方伟廉干事)。海礼士负责的范围是拉让江上游诸卫理学校的工作。这一年,南雅木庄的农业中心办公室因此移到加帛市区来,不过仍有楚文杰(Richard Schwenk,也翻为“无利策孙”)教士夫妇驻在木庄的。他们在不同地区举行了农业训练会,同时也介绍了一种改进的卫生厕所。此外,他们也受到加帛政府农业部邀请参与加帛县运动会的展览活动。

加帛教区,最初发展较快的地区在巴勒(Baleh)一带,包括南雅木庄区。1967年的报告显示,1949年第一批伊班人受洗后,18年后透过教育、农业及医药的策略配合,已经有7,905 名 会友及4,043 名慕道友。为卫理公会伊班福音工作奠下了重 要的基础。

在中国18个月(1969年始),再加上在砂拉越服侍了18年,海礼士夫妇返回美国。他们在1960年左右曾领养了当地(相信是伊班人)的两位孩子,女的叫黛安娜(Dianna), 男的约翰阿伦(John Allen),一个是因为家里已有十名孩 子,一个是母亲在生产时去世。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除了邮局,一些公司或机构会在特别节庆或日子印刷信封,作为宣传也是纪念品。日前在 网上搜寻到一个1965年印刷的一张印有东南亚马来西亚卫理公会(Methodist Church of Malaysia in South East Asia)的信封。背后有海礼士夫妇的相片, 4 还有华人女性及一名肯雅男生的相片,背景则是东西马的一个子民的图案。“一个子民”(One People)的口号源自1939年5月10日美国美以美会、监理会及美普会联合为“卫理公会”时的卫理宗“一个子民”,因此这口号在东、西马于1963年组织马来西亚后,也被用来印刷在这信封上。

 

© 2016 by SCAC. 本文源自《海外来砂拉越的宣教士: 留在犀乡的脚印》,经马来西亚基督教卫理公会砂拉越华人年议会许可转载。为求清晰简洁,略加编辑。

[海外来砂拉越的宣教士:留在犀乡的脚印第一集和第二集由黄孟礼(暨主编)编著,倪可菁编辑,张燕如, 周凯哲,和张怡翻译。第二集译者为张燕如, 周凯哲,张怡,陈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