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雅各 (James M. Hoover)

1872 - 1935
首位抵砂卫理公会宣教士
卫理公会
Sarawak

儿子离乡母亲流泪

富雅各是美国宾州(Pennsylvania)富兰克林郡(Frankin County)的格陵村(Green village)人。他出生于1872年。1887年,当他15岁时,就立志献身从事福音工作。1891年他19 岁时,毕业于邻乡雪边堡(Chamberburg)的中学,之后返回格陵村任教。

1899年,富雅各从教会刊物《全球宣教》看到一篇关于印度多本 (James Mill Thouburn),

会督所写,要呼召十二位青年到印度宣教的文章。工作条件是要在印度服侍五年,在这五年期间只能领半薪,而且还要农耕自养,不允许结婚。当富雅各读到这篇文章时,顿时觉得它似乎是针对他而写的,他的心灵深被触动。

经过一段日子,富雅各终于动身,多本会督先派他到槟城英华学校教书。《富雅各传》中提及,在送别的晚宴上,他的母亲边吃边哭,悲喜交集的场面感动了众人,这也是富雅各最后一次与他的母亲在一起。

事实上,富雅各离家时是带着母亲的被子走的。在富雅各所写的一篇收录在《婆罗洲美以美》(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in Borneo 1901-1950) 一书里的文章,他谈到了有关1930年拜访民丹莪(Bintangor)的事件中:他在东来坡附近森林里的一间茅屋过夜,用蚊帐挂着睡觉,地板上面铺了一 些油布,覆盖了棕叶席,再铺一张 31年前他母亲所做的褥子(a thin mattress my mother made for me when I came out 31 years ago)。换言之,他是带着母亲亲手缝制的褥子,从美国带到槟城,再带来诗巫的。他出门都会随身带着它,并且每晚使用。[1]

富雅各很能苦中作乐,他说诗巫坐船至民丹莪又快又舒适,他很享受那三个小时的旅程,然后沿着河流再坐小船三小时才能抵达目的地。当有人招待他茶水或香蕉时,他联想到了以利亚被乌鸦喂食的情况。

今天,仍然有许多宣教士在不同的地方及不同的情况下,为天国的福音而摆上自己。我们为他们生命的献上表示衷心地钦佩,盼望他们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能仰望上帝的供应与引导。“传福音报喜讯的人,他们的脚纵是何等佳美!”

富雅各留在诗巫约32年,将福州人领上了发展的轨道。美国外洋布道部副干事葛惠良(也是《富雅各传》的作者) 在一篇文章〈他只不过是个宣教士〉中提及,这位砂拉越宣教士得到不同种族人们的爱戴,他被马来人冠以 “端”(Tuan)的称呼。当他逝世时,官方建筑物都下半旗致哀,福州移民更是个个悲泣。

富雅各的坟墓则坐落在古晋圣公会的墓园内。当他病重时,被送到古晋医院就医,却药石罔效,安息主怀。由于当时古晋没有卫理公会墓园,就被安葬在圣公会的墓园内,从此安息。

纪念富雅各的建筑物

目前在砂拉越与富雅各相关的纪念建筑物,首推诗巫爱莲街福源堂旁的富雅各教士屋(Hoover Mission House)、富雅各广场(Hoover Square)以及纪念其太太的富玛丽幼稚园。

与此同时,新珠山河口于2007年7月落成的富雅各纪念公园,则是诗巫市议会与教会联合兴建的公共场所。公园內以一个大漏斗型建筑为代表性标志,说明富雅各把一生献给这块土地。藉着他,上帝使人们领受了许多上面来的祝福。就如流水倾倒,并与底下的水池激盪成阵阵涟漪,造福拉让江两岸的人民。

Notes

  1. ^ 黄孟礼,带着妈妈被子走天涯的宣教士,《卫理报》总781期,砂拉越华人年议会文字事业部,2010年4月18日,P.2。欲了解更多富雅各教士的生平,可以参阅:葛惠良著许世韬译《富雅各传》一书。

© 2016 by SCAC. 本文源自《海外来砂拉越的宣教士: 留在犀乡的脚印》,经马来西亚基督教卫理公会砂拉越华人年议会许可转载。为求清晰简洁,略加编辑。

[海外来砂拉越的宣教士:留在犀乡的脚印第一集和第二集由黄孟礼(暨主编)编著,倪可菁编辑,张燕如, 周凯哲,和张怡翻译。第二集译者为张燕如, 周凯哲,张怡,陈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