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雷敦宣教士(Wiant, Bliss Leighton)

1927 - 2017
农业学家
卫理公会
Sarawak

范雷敦(Bliss Leighton Wiant)于1927年10月出生在中国北京宣教士家庭。他父亲范天祥牧师(Rev Dr Bliss Mitchell)和母亲(Mildred Artz. Wiant)是燕京大学知名的音乐教授及作曲家。范雷敦非常有天赋,年轻时曾就读燕京大学,并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俄亥俄卫斯理大学及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考获理科学士、农业及乡区社会学士等学位。

范雷敦于1946-1949年间,在上海弟兄服务单位(United Nations Brethren Service Unit)参与重建被战争蹂躏的农业。后来,他前往菲律宾吕宋(Luzon)担任农业教师并兼任高中的校长。

于1958年至1972年期间,范氏在砂拉越诗巫木桂兰卫理公会农场服事,担任农业教士约14年。他向华裔学生教授农业和农场工作实践技能。福州的拓荒者于1903年抵达诗巫,到20世纪50年代,整整两代人都生活在拉让谷(Rajang Valley)。 他还教导来自邻近长屋的伊班学生,譬如:峇旺阿山长屋(Bawang Assan)。

然而,马来西亚刚成立时发生的共产党叛乱迫使范氏一家在1972年返回美国。木桂兰的学生对他的离开感到非常失望。范氏甚至被共产党列入黑名单,导致他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

木桂兰起伏不平的河流三角洲土地非常适合热带农作物。在这里种植的水果、蔬菜、水稻、甚至油棕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这里还饲养牛和其他家畜。其目的是让木桂兰成为砂拉越诗巫周围所有第三发展区的模范农场。

位于木桂兰的中学教室是由一间德国基督教组织捐助的。该组织筹募了 25,000 美元用作建建筑这些课室。然而,捐款只被使用了1万美元,导致仅建造了11间教室。

范雷敦夫人(Dorothy Dean)在纽约的马里恩(Marion)出生和成长,拥有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的教育学士学位。毕业后,她在阿拉斯加的朱诺(Juneau, Alaska)任职青年主任一年,与印地安人和白人青少年一起工作。.

任务结束后,范雷敦夫人成为国际农场青年交流代表到澳洲为期六个月。在那里她与农场家庭一起生活和工作。结束后范夫人加入丈夫在东南亚区域的宣教工作。

范氏夫妇育有三名子女。他们是:丽贝卡-麦金尼斯(Rebecca McGinnis. Nee Wiant)、丹尼尔-维安特(Daniel Wiant)和马修-维安特(Matthew Wiant)。

返回美国后,范氏出任美国跨州的宣教老师2年。后来在马里恩负责底威尔(Deanvale) 农场17年,一直到退休。期间他活跃于Marion 联合卫理公会参与社区活动,包括分发食物给有需要者。夫妇俩后来迁往马利兰州 Gaithersburg 的亚斯理 卫理村居住。

范氏因膀胱癌及肾脏失去功能,于2017年9月2日在美国国安息主怀,享年91岁。

 

© SCAC。本文源自《海外来砂拉越的宣教士: 留在犀乡的脚印》,经马来西亚基督教卫理公会砂拉越华人年议会许可转载。为求清晰简洁,略加编辑。

[海外来砂拉越的宣教士:留在犀乡的脚印第一集和第二集由黄孟礼(暨主编)编著,倪可菁编辑,张燕如, 周凯哲,和张怡翻译。第二集译者为张燕如, 周凯哲,张怡,陈康胜。]